兒童節與清明連假剛結束,家長平日陪伴之餘,如果發現孩子在該睡覺的時間仍頻繁使用手機,需特別留意他的睡眠品質和心理健康!專家提醒,夜間過度使用手機不只會剝奪睡眠,更可能增加網路霸凌風險,對青少年身心造成負面影響。而影音平台 YouTube 也推出新資源,協助家長與青少年建立健康的數位使用習慣。
根據《青少年》(Adolescents)期刊研究指出,高達 6 成青少年有夜間使用手機的習慣,不只直接減少睡眠時間,更與心理健康問題相關,尤其對於曾遭受網路霸凌的孩子影響更加劇烈。研究發現,近 75% 曾受網路霸凌的青少年會在夜間查看手機,比例遠高於未受霸凌者。

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醫師表示,夜間使用手機的強光與藍光刺激,容易干擾睡眠週期導致失眠,「孩子半夜滑手機或高度依賴手機,更容易陷入網路世界的潛在危險中。」醫師提醒,家長應教導孩子如何有效運用 3C 產品,避免不當使用影響生活。
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,夜間使用手機容易因社群互動、擔心錯過訊息而干擾睡眠,建議家長可透過「說明共識」、「獎勵機制」及「漸進目標」三種方式,協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作息。葉雅馨也特別提醒,如果孩子出現沉默、憂愁苦悶、緊盯手機、焦躁失眠等異常跡象,可能正遭受網路霸凌,家長應主動關懷並提供支持,透過保留證據、封鎖對方等方式,積極尋求協助。
面對數位時代,影音平台 YouTube 也積極扮演守護者角色。YouTube 大中華區策略合作夥伴副總經理陳容歆分享,平台與美國心理學會(APA)共同發表家長指南,強調內容品質比觀看媒介更重要,建議家長應了解小孩的觀影習慣,而非一體適用時間限制,也要示範健康的數位使用情境。

而 YouTube 持續更新保護機制,包括擴大篩選可能對青少年造成負面影響的重複觀看內容,例如不切實際的理財建議、描繪負面行為等;對未成年用戶預設開啟「休息片刻」與「就寢時間提醒」功能;讓家長與子女帳戶連結「受監督模式」等工具,協助青少年管理觀看時間,培養數位識讀與獨立思考能力。專家則認為,家長應該更積極關心孩子的網路使用狀況與身心反應,善用工具與資源,引導孩子在享受數位便利的同時,也能建立健康界線,遠離潛在風險。
資料來源/AI 生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