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去餐館用餐,結帳時發現自己忘了帶錢包,口袋裡正好有一張彩券,你跟服務生做出口頭約定,只要彩券中獎,就會分一半獎金給對方;稍晚開獎,彩券居然中了頭獎,你願意維持這份承諾,把高額獎金分一半給服務生,或假裝沒有這回事?
恐怖分子挾持兩艘客輪,一艘船上載滿罪犯,另一艘船上是普通百姓。兩艘船都裝有炸彈,也各有一顆按鈕,只要其中一艘船率先按下按鈕,另一艘船就會爆炸,率先按鈕的一方便能活下來。假如你是其中一艘船的乘客,你會選擇按下那顆按鈕嗎?
兩道題目,出自兩部風格截然不同的電影,分別是真實事件改編的《愛在紐約》(It could Happen to You),以及 DC 漫畫改編作品《黑暗騎士》(The Dark Knight),它們不約而同都提到「信任」對於個體與群體的重要性。信任的基礎,建立在個人的日常行為,一個常常說謊的人,就算偶爾說了真話,也會讓人產生「狼來了」的疑慮。我們若將單一個體的行為放大來看,便是群體社會的樣貌。
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從你我做出的每一個選擇建立

圖片來源/《黑暗騎士》劇照
《愛在紐約》裡幸運中獎的主角其實無須把大額的獎金分給服務生,兩人之間只有單純的口頭承諾,但主角決定平分獎金,亦即對他來說,信守承諾比個人的獲利更為重要。
《黑暗騎士》的生死選擇題若是交給客輪以外的群眾來決定,題目會變成「你是否贊成死刑」,但由船上的乘客自行決定命運,則是「我信仰的價值是什麼?」《黑暗騎士》裡的恐怖分子安裝炸彈是要製造恐慌(兩艘船的乘客都不知道對方會做出什麼決定)、撕裂並激化群體的對立,然而,乘客們最終都選擇不引爆炸彈,說明對善的堅持以及對人的信任,可能帶來更高的生存機率。
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居然可以用謊言建立?

圖片來源/《美麗人生》劇照
榮獲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(近年才改名為最佳國際電影)的《美麗人生》(La vita è bella),敘述二戰期間,一對猶太父子被送入集中營裡,父親不忍年幼的兒子擔心受怕,編造漫天謊言,告訴兒子說他們正身處於一個大型的遊戲當中,必須接受各種挑戰,才能換得分數,贏取最終大奬。兒子不疑有它,在最動盪不安的年代,度過一個「平凡」的童年時光。
利用謊言換取孩子對人與世界的信任,這件事本身是矛盾的,但當我們看到集中營裡的人們,也為了讓年幼的孩子不要失去對生活的希望,幫忙這名父親圓謊,背後仰賴的正是人際關係裡的善意和信賴感。
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養成,通常會在個人早期發展階段成形,孩子的言行舉止,除了受到主要照顧者的影響外,也與整體社會氛圍有著緊密關連。試想,如果《黑暗騎士》的情境發生在現實生活中,客輪的爆炸與不爆炸,將會在民眾心中留下兩種截然不同的印象,甚至左右世界政局的發展(克里斯多福‧諾蘭 Christopher Edward Nolan 導演像是透過這場戲去影射現實生活中的 911 事件)。
當個體貼他人的好人 或是狡詐的老狐狸
《美麗人生》闡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,蕭雅全導演的《老狐狸》,則探討臺灣經濟起飛年代,大環境的價值觀會對年輕一輩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。電影敘述年輕的廖界,母親早逝,他和性格溫和的父親廖泰來相依為命。廖泰來對人對事總是秉持一貫的善意,寧願自己吃一點虧,也不願他人受到傷害。片中另一個重要角色「老狐狸」則是廖泰來的對立面,凡事以利益為優先考量,顯得不近人情。
電影裡,老狐狸以高姿態的方式對廖界說:「你爸跟我媽是同一種人。」廖界問:「哪一種人?」老狐狸笑說:「失敗的人。」為了維護父親的尊嚴,廖界回應:「我爸不是!」眼見廖界的反應,老狐狸又說:「你再問我一次,我媽是哪一種人?」廖界問:「你媽是哪一種人?」此時,老狐狸的語氣突然變得有些溫和與感傷,他看著廖界緩緩說出:「一個在乎他人感受的人。」
廖泰來和老狐狸,成為廖界成長過程中的「榜樣」,他一邊看著父親懷抱夢想卻難以實現,一邊看到老狐狸呼風喚雨,風光至極。原本崇拜父親的廖界,慢慢被老狐狸給吸引過去,甚至將老狐狸的成功法則「干我屁事(忽略他人的需求)」牢記在心。無法翻轉的階級困境,讓廖界相信作為一個好人是愚蠢的,唯有抱持自私與冷漠之心,才可能攀上權力的頂峰。

圖片來源/《老狐狸》劇照
一旦對人(群體)失去信任,利己成為最「合理」的出路?《老狐狸》片中常是濕冷的雨天,像是劇中人物生活狀態的影射(人在雨中/困境,更容易顯得狼狽)。但在這一部超過半數以上時間都在下雨的作品裡,我們卻發現劇中常常存在著一把無形的傘,幫忙他人遮風避雨,例如老狐狸的秘書小姐對廖泰來父子的體貼,或是廖界出手幫助曾經霸凌他的同學等。
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養成 必須由群體共同達成
老狐狸信奉的法則是「干我屁事」,獨善其身,不顧他人死活。但事實上,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與他人息息相關,所有的干我屁事,都將牽動整體社會的發展,影響所有人的生活。《老狐狸》從廖界的視角看父親和老狐狸各自代表的價值觀,他(廖界這個角色即是臺灣未來的隱喻)心中產生了巨大的矛盾與衝突,最終在利己與利他之間,找到維繫平衡的方法。
從《愛在紐約》到《老狐狸》、從《美麗人生》到《黑暗騎士》,劇中人物都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艱難的選擇,背後的動機與帶來的結果,不僅揭示了人性裡永無落幕一日的善惡之爭,也讓我們理解到「信任」在群體社會中,占有著遠高於我們認知的價值和意義。
◆延伸閱讀:從《殺人回憶》到《米奇 17 號》,在複製貼上的歷史困境中找尋出路,論奉俊昊電影
◆延伸閱讀:「經歷不同,無需干涉別人想法。」不糾正他人,是智慧,更是守護人際關係的必備禮儀
主圖來源/《老狐狸》劇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