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立場不同的人,再怎麼溝通都是徒勞。」有沒有人,是你光想到要與他交談,就覺得心好累的?

不管是家人、情人、朋友或是同事,在任何關係中,總是會遇到與你想法不同的人。曾經,我們或許會奮力的表達想法,試圖讓對方認同,可是有時結果卻不盡人意。

不是不願意理解對方,而是雙方所站的位置不同,所以看出去的角度也不同。在面對這樣的情況,與其糾結於:「為什麼他不懂我?」不如放下執著去習慣:「我們不同,但誰都沒錯。」

當溝通變質,剩下的只有兩敗俱傷

我們的不同,從出生的那一刻就存有差異。不一樣的成長背景、家庭教育與人生經歷,本來就會造就出不一樣的價值觀與思考模式。也因此,即使是關係再親近的人,都會有溝通無效的情況出現。

很多時候,我們總會覺得身旁的人,就應該無條件的支持與理解你。當意見分歧時,我們會下意識地用自身價值觀說服對方,而成效不佳時,爭吵與衝突也隨之而來。當溝通變質後,剩下的只有兩敗俱傷。

理解不是接受,而是尊重差異

圖片來源/《苦盡柑來遇見你》劇照

在無數次的爭吵後,我們會發現很多對話是不會有結果的。儘管溝通是維持關係最重要的存在,但它的本質是讓對方「知道」你的想法,而不是強迫對方「接受」你的立場

真正的理解,不在於觀點是否一致,而是能不能安靜的聽完對方說什麼。即使認知、想法不同,也不會再反駁對方,而是用更理性的態度表達理解,同時也不會質疑自己的觀點,而是清楚的知道「我們不同,但誰都沒錯。」。

這樣的想法,也是再經歷過無數次的激烈溝通後才體悟到的。以前,總是很難接受與自己立場不同的想法,老是想著再說點什麼,就能改變對方,完全不懂尊重彼此的差異性,才是一段關係中最重要的。

在理解「我們不同,但誰都沒錯」後,慢慢的收起那些不成熟的人際關係應對方式,也開始明白,這不單是尊重對方,更是放過自己。

當面對不同的聲音時,不再反駁、不再說服、也不再懷疑自己。取而代之的,是一種更坦然的心情—接受每個人的立場與想法,而我也能保有我自己的。

◆延伸閱讀:「我們算是朋友嗎?」在面對變質的友情,這樣的關係還值得繼續嗎?

主圖來源/《苦盡柑來遇見你》劇照